当全息投影展示非洲儿童通过aR技术学习天文知识时,台下响起了持久掌声。那些孩子眼中的星光,比任何技术突破都更加动人。
年会结束后,吴浩独自来到总部顶楼的天文台。这里是他的秘密空间,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指向深邃夜空。
陈峰悄然走近,递上一杯热茶:“‘观星台’刚传来的消息,‘奥林匹斯联盟’正式解散了。”
吴浩轻轻点头,目光依然停留在望远镜中的猎户座上。
“知道为什么我执意要建这个天文台吗?”他忽然问道。
陈峰摇头。
“小时候,父亲常带我去郊外看星星。”吴浩的声音很轻,“他说,人类在宇宙中如此渺小,正因为渺小,才要互相照亮。”
他调整望远镜焦距,一颗人造卫星正划过天际:“技术就像这颗卫星,它本身没有温度。但当它传递着母亲的健康数据、孩子的求知渴望、陌生人之间的关怀时,它就拥有了温度。”
远处,城市的灯火如星河般蔓延。每一盏灯背后,都可能连接着星链网络,都可能有一个正在被科技温暖的生命。
第二天,吴浩宣布成立“星火基金会”,将公司每年利润的30%投入科技普惠项目。在成立仪式上,他没有谈论技术参数或市场战略,而是讲述了一个故事:
“我母亲手术后的那个夜晚,医院的智能监测系统突然报警。不是因为她情况恶化,而是系统通过学习数千万病例数据,预测到了一种潜在风险。医生及时调整了方案,避免了一次危机。”
他停顿片刻,目光扫过全场:“那天我明白,我们研发的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守护生命的哨兵。这,才是科技应有的样子。”
三年后的一个清晨,吴浩带着刚满五岁的女儿来到星火科技新建的“未来体验馆”。小女孩兴奋地跑向全息投影区,与虚拟的恐龙嬉戏。
“爸爸,它好像真的!”女儿惊喜地回头。
吴浩微笑地看着她。这个诞生在星链协议成熟时代的孩子,将永远把这种人机交互视为理所当然。就像今天的我们,不会惊讶于手机能视频通话一样。
场馆中央,一座巨大的时间轴记录着星火科技的历程。从第一次新年发布会缺席引发的风波,到星链协议成为全球标准,再到“方舟计划”惠及千万人口。
在时间轴的尽头,是一片留白。
“这里为什么空着?”女儿好奇地问。
“因为未来的故事,要由你们来写。”吴浩抱起女儿,轻声说道。
窗外,阳光正好。智能汽车在街道上无声穿梭,无人机配送着日常用品,远处的学校传来孩子们与aI老师互动的笑声。科技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是如空气般自然的存在。
<!-- 翻页上aD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