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冗余模式已启动,供电功率稳定在设计值的98%。”张明的回应传来,“地面指挥中心已收到故障报告,建议明天再对受损电池片进行更换。”
“同意。”林峰看了一眼时间,作业窗口期即将结束,“现在先确保供电稳定,明天再进行彻底维修。”
返回科考站时,月面已完全进入黑夜。透过舷窗,能看到无数星辰在深邃的宇宙中闪烁,地球的光芒照亮了月面的一部分,形成一道美丽的晨昏线。“今天真是充实的一天。”李锐脱下航天服,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既有新发现,也有小波折。”
林峰点点头,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月球探索就是这样,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每解决一个问题,我们就离目标更近一步。”他看向窗外的星空,“明天还有更重要的实验,生物膜的中期监测和岩石样本的深度分析,都需要我们配合。”
深夜的科考站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实验室和指挥中心还亮着灯。陈玥在生物实验室里加班分析数据,屏幕上显示硅基耐受菌的增殖速率比预期高出30%,生物膜已初步形成;周明远则在研究那块玄武岩样本,发现其中含有微量的有机化合物,可能是微生物代谢的产物。
林峰躺在床上,却没有丝毫睡意。他打开个人终端,翻看上次任务的照片,从发射时的紧张,到着陆时的激动,再到实验成功时的喜悦,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半年时间,科考站变了,设备升级了,人员增多了,但人类探索月球的初心从未改变。
第二天清晨,月面的第一缕阳光透过舷窗照进宿舍,林峰准时醒来。他走到终端前,查看夜间的设备运行数据:“所有系统运行正常,太阳能电池阵列供电稳定,生态舱的作物生长状态良好。”
早餐后,科学家们再次投入到紧张的实验中。陈玥带着团队来到月面的生物膜实验区,用便携式检测仪采集样本:“微生物群落数量已达到1.5×10cFu/毫升,生物膜厚度0.8毫米,结构稳定。”她的声音带着兴奋,“这说明基因优化后的菌种在月面环境下适应良好,为后续的生态改造奠定了基础。”
周明远则在地质实验室里进行有机化合物分析,结果显示那块玄武岩中的有机化合物与硅基耐受菌的代谢产物高度吻合:“这证明月球上确实存在原生的微生物群落,它们可能已经在月壤中生存了数十亿年。”
林峰和李锐则陪同几名科学家进行月面地质勘探。他们乘坐升级版的“桂途二号”月面转运车,沿着知海环形山的边缘行驶。这辆转运车的续航里程比上次的“桂途一号”提升了50%,还新增了自动避障和地形扫描功能。“前方3公里处有一个小型陨石坑,里面可能有新鲜的月壤样本。”转运车的导航系统提示道。
抵达陨石坑边缘后,科学家们下车进行取样。陨石坑的深度约50米,底部的月壤没有被扰动过,保存着原始的状态。“这里的月壤样本更有研究价值,能反映月球近期的环境变化。”周明远蹲下身,用取样器采集样本,“我们要分析其中的矿物质成分和微生物分布,对比不同区域的差异。”
<!-- 翻页上aD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