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yfrr.cn
字:
关灯 护眼
一帆文学网 > 诡三国 > 第3782章 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第3782章 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此举初行之时,阻力颇大。关中多有非议,就连北域边将,也有不解,胡人亦多疑虑观望。起初,胡人只知驱赶牛羊,携带粗制皮毛前来,换取粮食、盐巴、铁器等生存必需之物。后来,我汉家工匠有意入驻市场,或受雇于胡人部落,教其如何更精细地鞣制皮革,使其更耐用美观;教其如何织造更厚实保暖、花纹精美的毛毡、地毯。其物产经过加工,价值倍增,所能换取之物资自然更多,生活得以改善。甚至……有不少汉家工匠因技艺高超,深受胡人贵族器重,被奉为上宾。

赵云又给张辽续了一碗茶汤,声音依旧是平稳有度,但是所描绘的景象却是波澜壮阔,展现出一幅不同于以往的血腥征战,而是充满生机与融合的边疆画卷。

文远你可见过昔日只知弯弓射雕的鲜卑贵酋,如今以佩戴一枚并州工官精雕的玉璜或玉玦为荣?可见过西边坚昆部的王子,能用半生不熟的汉话,认真地与来自并北的汉商讨价还价,只为给他的阏氏换一套关中出产,釉色温润的瓷器茶具?这些,云都亲眼见过。

赵云笑了笑,更有甚者,一些较小的部落,如内附的柔然别部、高车残部等,见只要遵从大汉法令,接受册封管理,便可安居乐业,免受大部族的欺凌盘剥,竟主动遣使请求内附,愿为大汉屏藩,永为臣属。

对于此类胡人,云奏请主公,许其头领子弟至长安太学旁听受教,习我礼仪经典;赐其首领汉姓,如阿史那氏改姓史,俟利发氏改姓利……又准其部众在划定的草场内放牧生息……不过么,其也需按其部族规模,抽调其青壮勇士,编入军中,由汉人将领统一统领训练,与我军共同征讨那些冥顽不灵,依旧以寇掠边郡为乐的鲜卑残部、乌桓流寇……

说到这里,赵云眉眼上的笑容渐淡,轻轻叹了口气。

不过……北域大漠……实在是……太大了啊……

赵云的这一声轻轻叹息当中,包含了太多无法言说的风霜雨雪的艰辛,也包含了无数个殚精竭虑的日日夜夜,还多少有他面对北域大漠的广袤疆域,以及未能完成后续胡人部落汉化的未竟之憾……

北域实在太大了,东起幽燕,西接西域,部落林立,种族繁多,言语各异,人心更是复杂多变。教化之功,文化之融,非一朝一夕可成。赵云那些不由得外露的情感,重新再一次的,收拢在了平静面容之下。

至今仍有如辽东塞外一些偏远地区的部落,或因旧日汉军征伐之血仇未泯,或因被某些别有用心的豪帅,头人,萨满等裹挟煽动,依旧极端仇视汉人,时常下山劫掠商队边民。此外,还有北域色目之人,残忍食人,沟通无法,虽屡经剿抚,却如草原野草,烧之不尽。此乃云之心腹大患,亦深感力有未逮,常恐有负主公重托……

赵云目光停留在张辽脸上身上,治理北域,犹如垦辟万年荒原,如今仅开其端绪,后续之深耕易耨,修渠引水,选种育苗,使其地永为汉土,其民永为汉臣,非十数年乃至数十年之持之以恒不可。其中关节错综复杂,涉及部落平衡、人员调配、利益权衡、教化缓急,稍有不慎,便可能前功尽弃,甚至引发新的动荡……

赵云这番长长的叙述,看似在向同僚介绍自己的工作,实则是在向张辽进行一次深入的,甚至可以说是坦诚的交底。

赵云详细的描述了北域的现状,以及他治理大漠的核心方略,也就是按照斐潜的指示,以经济文化融合为主,武力威慑与打击为辅,对那些已经取得的显著成效举措和模式进行说明,但是也同样点出北域大漠现在依然面临的棘手难题。

特别是辽东方向的顽固势力,以及大漠之北的色目人……

赵云通过这些叙述,其实就是向张辽表示,他在北域大漠多年,并非贪恋权位或是割据一方,而是确确实实有未竟之事业。

北域大漠的治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并且还是精细的系统工程,需要极大的耐心,智慧和定力,绝非简单的军事征服或高压统治所能替代。

虽然现在斐潜还没有给予明确的指令……

显然斐潜也不会这么愚蠢,在这个时间点下达这样的指令,但是赵云也不是傻子,他能猜到一些意思。

如果赵云和张辽能够合得来,能够谈得拢,那么在这个河北之地征讨过程当中,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权柄的交接,然后赵云回归中央,张辽出任北域。

如果两个人相性合不拢,谈不来,那么没有直接明确下达替换的命令的情况下,也会形成有效的缓冲,可以后续再行安排。

所以赵云说的这些话,也就等于是隐晦的向张辽表示:这些情况你需要深入了解,这些未竟之事业需要你坚定不移地继续做下去,这些经验教训值得你汲取。我并非不愿放权,而是希望权力的交接能够平稳过渡,这来之不易的融合局面和边疆事业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不负主公之期望……

张辽静静地听着,眼神专注,整个过程当中没有打断赵云的话,也没有立刻发表什么自身的见解,或是对于赵云的举措进行什么点评。

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情……

尤其是一些自得自满的人,是不肯做一个倾听者的,他们更愿意去指点,去评价。

很显然,张辽是一个良好的倾听者,他充满耐心的,从头听到了尾,直至赵云停下来之后,也没有立刻说什么,而是静静的思索了片刻,才缓缓的说道:都护经营北疆,恩威并施,化干戈为玉帛,导生业以固民心,此乃真正的不世之功,非寻常斩将夺旗可比,辽闻之,唯有深感敬佩。

张辽首先诚挚地、毫不吝啬地肯定了赵云的功绩,表示他之前都有认真听,然后话锋微微一转,却没有点评赵云在北域大漠的举措好坏,而是开始分享张辽他自己的经历……

同样的,张辽的每一段叙述,也都暗藏机锋,富含深意,辽此前奉主公之命,并非一直在关中陇西,也曾率军西进,涉足雪区高原。彼地风光与关中,北疆迥异,天穹格外高远湛蓝,大地苍茫辽阔,民风亦是剽悍与淳朴并存,有其独特的生存之道。

赵云微微一笑,点了点头,愿闻其详。

张辽开始描绘那片神秘的土地,雪区之中胡人部落,以往皆信奉本地神灵。以萨满巫教为主,崇拜山鬼、湖灵、天神,行事决策多赖占卜问卦,生计则几乎全靠游牧,逐水草而居,生活极其艰苦,且部落之间为争夺草场,世代仇杀不断,结怨极深。

雪区之地,多有日瘴,不见其形,却侵人肺腑,稍有不慎,便中其害。若以大军摧之,虽说我等汉军兵甲胜于胡,然有日瘴之害,杀敌一千也自损八百。主公洞察其情,因势利导。以五方上帝教义,传于雪区之中。张辽缓缓的说道,不动刀枪,不行兵马,却以医药、农耕、工匠之术为先驱,五方上帝行于雪区,传播教义,更身体力行,传授如何以草药疗伤病,以土石御风雪,以雪水灌庄禾……

初亦如北域,胡人见汉人至,惧者有之,害者亦有之,然见病者得以愈,居者得以安,庄禾得以长,其心自渐归附。如今雪区大小部落,头人皆以能迎请一位五方道士至部落中为荣,待若上宾。旧日之萨满巫师,要么改宗新的教义,要么渐渐湮没无闻。

张辽看着赵云,雪区归化,道教为先,此乃与大漠北域之不同也。非仅凭武力强逼,实乃我汉家之法,可安,可足,可定也。此亦是主公常言,汉家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之功,潜移默化之力,绝非穷武一途是也。

赵云微微点头。

两个人都是聪明人。

这也是斐潜和庞统放心让张辽前来的原因之一。

见赵云似乎明白了自己说这些话的意思,张辽紧接着,将下一个要谈及的话题,极其自然的,却又不可避免地转向了更敏感的方向……

<!-- 翻页上aD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