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yfrr.cn
字:
关灯 护眼
一帆文学网 > 诡三国 > 第3787章 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

第3787章 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

故此而言之,士族亦应常替常新是也!庞统看着赵云张辽,面容严肃,若仅君臣以替,士族旧患不除,不思迭代,遂成痼疾,如附骨之疽,蚀大汉之躯。

庞统指了指舆图,对着张赵二人说道:故贪功占地,实下策也……主公之前假作北上河内,非为求克邺城也,乃引曹军至河洛,寻机决战。如此方可以一时苦战,定天下之长策!方合民重之道,非徒逞军威是也!

庞统看了看赵云,又是看了看张辽,语重心长的说道,主公所谋,为堂堂王者之师,仁义之师所应为!我等身为麾下将,若仅图一时斩将夺旗之功勋虚名,则为之下矣!更须念及天下苍生之疾苦福祉!天下,以民为本,以民为重!

庞统的这番话,已是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范畴,上升到了争夺天下正统,奠定王朝的战略高度!

尤其是对于赵云来说,仿佛卸下了一块无形的石头。

他镇守北域多年,亲身经历并主导了胡汉融合、安抚地方的艰难过程,对于民众的概念有更为深刻的认知。此刻他亲耳听闻庞统如此清晰的,也是如此坚定的,阐述骠骑军的重民思想,心中多有感慨,目光也越发的变得清澈和坚定起来。

虽然赵云并没有成功的提炼出所谓革命的成功通常依赖于广大被压迫阶级的集体行动,这种类似于理论的高度总结,但是他亲身经历过这种集体行动……

赵云经历过北地的苦痛,也见过贫民的无奈,甚至背负着黑山的遗命,他比其他一般的军校将领都希望看到民众的幸福,百姓的康宁。他毕生所求,始终与骠骑军所秉持的立身之道,济世之志高度契合。

当年投奔斐潜,赵云就是觉得斐潜与旧有的大汉官吏不同,也和其他诸侯不一样。否则的话,赵云很有可能就会像是历史上一样,去选择公孙瓒了,毕竟当年公孙瓒也勉勉强强算上大汉诸侯之中,旗帜鲜明的抵御外敌,摒除胡人的……

当然,历史上赵哥去了公孙瓒之处后,又发现公孙氏也是徒有其表……

历史上,就算是该投到了刘备之下,赵云也有两次几乎是完全不顾政治生命,官职地位的劝阻。一次是在刘备夺取益州之后,很多人认为应该将成都的田地、房宅论功行赏,分给诸位将领。赵云劝说,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

而后面一次这是在夷陵之战前,谏阻刘备伐吴。当时刘备表示谁劝就砍谁,但是赵云依旧上表陈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

赵云他的这种民本主义思想,与当时士族阶级扩张自身利益的根本诉求是背道而驰的。

一个总是站在平民角度说话,损害精英阶层利益的人,自然很难得到那个精英圈子的真心拥戴。

于是乎,尽管赵云能力卓越,功勋卓著,但他的官位始终不高,甚至不如后来的魏延。直到刘禅即位后,赵云才被封为征南将军、镇东将军,而且终其一生未能获得开府的权力,爵位也只是亭侯。这种待遇上的差距,固然有各种复杂原因,但与他屡次逆龙鳞、不和士族集团站在一起的政治姿态,恐怕也是不无关系。

而现在就不一样了。

听闻庞统的这番阐述,赵云表面上依旧维持着平静的面容,但是心中很是高兴。

斐潜没有变!

骠骑军没有变!

若说赵云之前和张辽说他不介意去都护一职,心中一点芥蒂都没有……

也不符合人性人情,但是当下赵云听闻了庞统整体的战略阐述之后,赵云仅有的那一点情绪,也就彻底放下了。

庞统看了看二人,话锋一转,某领主公替身于此,乃欲假冀州士族之手,传信于曹氏……故而需设法促使邺城曹军出动,歼其一部,方可安定后方。二位困邺也有些时日了,可有何策?

闻听此言,赵云与张辽对视一眼,心中几乎同时浮现出一个酝酿已久的计划。

赵云上前一步,拱手朗声道:军师,云与文远将军于此围困邺城多时,对于城中守将心态,略知一二。我二人思得一计,或可试之,以诱曹军出城,或可歼灭其一部。

庞统挑眉,露出感兴趣的神色:哦?子龙素有良谋,且详细道来。

赵云从容陈述:邺城城防坚固,守将陈长文素来谨慎多谋,若一味强攻,伤亡必重;若长期围困,亦恐迁延日久,消耗粮草,误了主公大事……故而我与文远将军,可于营中制造迹象,佯装因围城而生不耐,或因粮秣分配多寡,或因意气之争意见相左,以致将帅失和……随后,我可引本部一部分兵马,于邺城之西数里外,另立一座营寨,与文远将军所驻之营拉开距离,营盘布置亦可稍显草率,以此向城中示敌以隙……营中日常,亦可故意显出些许守备松懈、士卒懈怠之假象。

庞统听着,微微点头,但是没有接口说话,而是依旧安静的听着,等赵云说完。

赵云缓缓的说道:陈长文多谋,必会遣细作探听虚实……我等可外松内紧,令其刺探些许……言主公将至,而北域都护将更替,某不欲之……彼等多以为有机可乘,或是派兵出城袭我偏营,以求取胜,提振城内士气,或是试图勾连于我,以金帛官职收买,以求我阵前倒戈……届时,我与文远将军便可预设埋伏,力求一举歼其出城之精锐!

庞统眼中精光一闪,然后看向了张辽。

张辽连忙拱手说道:军师,辽未曾有言……

赵云摆手打断了张辽的话,某居北域久矣,心念长安日增,如今若是大战可定天下,可否容云稍歇几日,以慰大漠风霜雨雪?

庞统沉默许久,方是说道:此事……仍需主公定夺。暂且休提,且论邺城攻防。

赵云点了点头。

张辽左右看看,便是补充说道,完善引诱邺城的计策细节,若邺城出击,不论其攻子龙之处,还是来袭辽之营地,便是假做不敌,待其深入,兵力展开难以回旋之时,方迅猛截击,断其归路。同时伏兵尽出,返身夹攻。如此前后夹击,必可重创甚至全歼出城曹军!

庞统听罢,抚掌笑道:善!此计深合虚实之道,正乃兵法之妙!若能以此诱饵,成功歼击邺城一部兵马,则北线局势可暂告安稳,我军后顾之忧大减!便依二位将军之计行事!吾便坐镇安阳,静候二位之佳音!

赵张二人退出中军大帐,但觉秋高气爽,长风拂面。

赵云仰头望向那片湛蓝如洗的辽阔天空,心中一片澄澈清明。

北域的风沙霜雪,中原的沃野千里,天下亿万苍生的安危福祉,似乎都与此战的结果紧密相连。而他赵子龙,无论未来是继续镇守北疆,还是转战他方,其手中银枪的锋芒所向,其胸中滚烫热血所系,从来都未曾改变……

<!-- 翻页上aD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