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yfrr.cn
字:
关灯 护眼
一帆文学网 > 诡三国 > 第3790章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第3790章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第3790章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一离开武关道,山势就渐渐变得险峻起来。

也更加难走了。

蔡瑁推了推往下滑的兜鍪,擦了擦汗。

他年岁不小了,走这种山路,体力消耗极大,要不是他多少还有点武将底子,说不得当下心脏都快跳炸而亡!

别小看高度差,就算是五岳之中最矮的个头,都可以让缺乏锻炼的家伙半路就像是要断气了一般。

歇……歇一会……

虽然很不愿意承认,但是蔡瑁依旧忍不住出声,让队伍再次停留下来。

这里没有路,官道上有曹军把守,他们需要绕过这一段。

蔡瑁撑着腰,靠在山石上,一边喘息着,一边看着自己走过的这条几乎是分辨不出的小径,不管是来的那头,还是去的那边,蜿蜒着,没入浓密的原始森林。

左右都是参天古木,遮天蔽日,只有零星的光斑透过层层迭迭的枝叶洒落下来,在铺满腐叶的地面上投下变幻莫测的光影。

难啊!

尤其是中年之后再创业……

呼……呼……蔡瑁张着嘴,艰难的呼吸着。

狼狈么?

就像是劳作一生,一身伤痛,明明再过两年要退休了,结果被告知还要再等几年的那种狼狈。

要是没有斐曹相争,说不得现在蔡瑁就可以享受退休生活了……

哦,应该是离休。

毕竟在荆州工作的那些年,在投了曹操之后,在曹操的首肯之下,也就算是视同了。

可现在,一场空啊!

蔡瑁紧了紧身上略显歪斜的衣甲,稍微缓了一点气回来。

林中带着腐殖质气息的空气,时刻提醒着不可以在这种地方久待。

虽然说秋冬之时,不管是瘴气还是虫豸,都比较少了,但是如果不小心穿过什么吸血蛊虫之地,那真是一晚上就可以将人直接活活吸死!

蔡瑁看了看身前身后的百余名蔡氏私兵。

这是他如今仅存的家底了。

和蔡瑁一样,这些蔡氏私兵,都是累的不行,一个个都狗喘气似得,可依旧和蔡瑁一样,都不敢解开衣襟,松开战甲。

毕竟上一个不听劝的,已经不用再劝了……

他们个个面带疲惫,眼神中既有对未知前路的茫然,也有一丝劫后余生的庆幸。

蔡瑁不由得暗自叹息,他抬头看了看远处折返回来的武陵蛮,不由得苦笑了一下。

曾经叱咤荆襄的蔡氏家主,如今竟要依靠这些武陵蛮子,像山鼠一样钻入这不见天日的密林,去进行一场胜负难料的赌博。

这让蔡瑁心头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苦涩。

又怎么了?武陵蛮投来不屑的眼神,似乎在眼神里嘲笑蔡瑁,以及蔡氏兵卒都是弱鸡。

蔡瑁缓了口气,摆摆手,没事……刚才缓不过气来……现在好一些了……

那……蔡将军,这次要跟紧了……

武陵蛮头领,一个名叫阿木果的精悍汉子回过头,用生硬的汉语说道。

他皮肤黝黑,身形矫健如豹,腰间挂着弯刀,背上负着短弓,在山林间行走如履平地。

在他左右跟着几个差不多同样装束的蛮兵。

这是诸葛亮特意让沙摩柯拨给蔡瑁的,用以引导蔡瑁这支奇兵绕过曹军营地,潜入荆州的向导。

蔡瑁点了点头,没有说话,只是默默跟上。

脚下的路根本不能称之为路,不过是野兽踩出的小径,或是雨水冲刷出的沟壑。

藤蔓荆棘不时勾住衣甲,发出刺耳的撕裂声。

林中寂静得可怕,只有众人沉重的呼吸声、脚踩在腐叶上的沙沙声,以及远处不知名鸟兽的啼鸣。

蔡瑁的思绪,不由得飘回了不久前的骠骑军商县之中……

诸葛亮,那个曾经一度称蔡瑁为蔡公的年轻人,额,现在虽然也偶尔还是这么称呼,但是其中的意味却已经大不相同了。

在商县,诸葛亮找到了他,侃侃而谈,语气平和,却字字句句都敲打在他内心最脆弱的地方。

蔡公……诸葛亮的眼神清澈而深邃,仿佛看透了蔡瑁所有的心思,曹子孝焚蔡洲,意在绝蔡氏。此乃蔡氏之大恨也。曹军做出如此天人共愤之举,此仇不报……公若甘心就此沉沦,则蔡氏百年基业,尽付诸东流矣……

蔡瑁当时就想要一巴掌扇过去!

蔡洲被焚,难道不是你小子引曹军来的么?

只不过蔡瑁心中也清楚,这事情也不能完全算是诸葛亮的责任。

他当时自以为是……

不过想是这么想,气势上不能弱,蔡瑁反驳说道:孔明何必危言耸听?昔日曹氏挟天子令而来,我蔡氏……算了,这陈年旧事就不提了!现如今骠骑将军,虽雄踞关中,然其新政……恐非士族之福。

蔡瑁这话说的,多少是有些底气不足。

斐潜的《告天下士民书》,他早已通过各种渠道知晓其内容,那均田亩、废察举、兴考功等条款,如同利刃,直指他们这些世家大族赖以生存的命脉。

如果说在曹操那边无法得到视同的优待,又没办法在斐潜这里积累战功,获取勋田……

那么将来蔡氏还能有什么好?

诸葛亮微微一笑,并不直接反驳,而是话锋一转:蔡公可知,为何曹仁不惜焚毁蔡洲?非因公兵力强盛,实因蔡氏在荆州士林民间,仍有潜在之望。曹氏挟天子以令诸侯,看似势大,然其根基在北,于荆州实乃无根之木。主公兴仁义之师,布新政于天下,所重者,乃民心也。蔡公若能趁此良机,重返荆州,振臂一呼,联络旧部,于曹军后方掀起波澜……待王师南下,荆州光复之日,蔡公便是首功。届时,不仅蔡氏可重振声威,于新政之中,亦未必不能寻得立足之地。主公用人,重实绩而轻门第,寒门之士,皆得重用,何况蔡公这等州郡名族乎?

蔡瑁听了,不由得心中发寒。

他明白诸葛亮是什么意思……

如果蔡氏,或者说蔡瑁不豁出去,那么荆州就没有寒门了么?

就像是当年蔡氏蒯氏等人可以把持的地方权柄,那么将来斐潜入主荆州之后,就找不到新的人来顶替?

比如蔡瑁眼前的诸葛亮……

到时候蔡氏可就真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立足之地?蔡瑁咀嚼着这四个字,脸上露出一丝痛苦之色,只怕均田令下,就算得回蔡洲,亦是田亩尽失,如同那举孝廉之辈,仕途断绝吧?

蔡瑁没有找诸葛亮要什么保证,或是什么承诺,因为诸葛亮只是将军府从事,既不是主事,也不是令君,更谈不上替斐潜给出什么条件了。

关键是诸葛亮也清楚蔡瑁知晓这一点,所以自然也是很温和,甚至是随意的笑了笑……

蔡瑁笑不出来。

他想起了他在荆州,包括襄阳的产业,那是蔡氏几代人积累的财富和权势的象征,如果真的完全弃之不顾,从头开始……

蔡瑁舍不得。

同样的,诸葛亮也知道蔡氏舍不得。

所以蔡瑁除了一搏之外,别无他选。

诸葛亮看着蔡瑁,目光变得锐利起来:蔡公!骠骑大将军新政,虽有更张,然意在破除积弊,富国强兵。譬如均田,虽抑兼并,却亦给士族留有定额田产,非尽夺之;譬如考功,虽废察举,却开寒门进取之途,士族子弟若有真才实学,何惧与寒门同场较技?此乃大势所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蔡公乃明智之人,岂能因小利而失大节,因守旧而弃新生?

蔡瑁沉默了。

诸葛亮的话,像一把冰冷的刀子,剖开了他内心遮掩的外衣,裸露出恐惧和犹豫来。

曹操确实靠不住。

事实已经证明了。

那么,斐潜就能靠得住?

曹操之前说是保蔡氏荣华富贵,养老无忧,可是这才过了多久,就变了主意,说是要让蔡氏再缴纳钱粮,出人出力。蔡氏蔡瑁咬着牙给了,原想着之前都给了,沉没成本太大,结果呢?没多久,曹氏又是伸手要钱要粮要人!

然后,斐潜的新政,虽然严苛,可从斐潜到关中之后,大方向上就甚少有朝令夕改的情况,就算是吕布在西域闹腾,也依旧保了一条命,比起曹仁直接烧了蔡洲……

好吧,至少是好一点。

那一天,烧掉的不仅是蔡洲的房舍庄园,更是他蔡瑁对曹操残存的幻想。

而斐潜这里,至少军功就是军功,若是真能获得首功,自然也就有立足之地了。

在家族存亡的关头,这点可能性,就像溺水之人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点出了他内心深处一丝连自己都不太愿意承认的念头,蔡氏昔日在荆州经营数代,枝繁叶茂,岂能真的甘心就此沉沦,完全舍弃?他蔡瑁,当年也曾是手握荆州水军,与刘表共治荆襄的风云人物啊!那种呼风唤雨的感觉,虽然短暂,却令人难忘。

最终,在诸葛亮的分析和沙摩柯派出的蛮兵向导的保障下,蔡瑁做出了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