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yfrr.cn
字:
关灯 护眼
一帆文学网 > 三国之天龙大帝 > 三国精锐部队大观(转)

三国精锐部队大观(转)

<font color=red>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font color=red>ge001</font>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三国精锐部队大观

三国是一个动荡百年的时代,征战连年,烽火连天,这样的情况下,军队的发展是每个势力集团都非常重视的地方。 以下我简单的把我了解的几支精锐部队提一下(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1、白马义从 。“瓚每与虏战,常乘白马,追不虚发,数获戎捷,虏相告云:‘当避白马’因虏所忌,简其白马数千匹,选骑射之士,号为“白马义从”。“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乃画作瓒形,驰骑射之,中者咸称万岁”。因这支战斗力强悍的“白马义从”,公孙瓒也在北地人那里得到了“白马将军”的称号。“白马义从”是“善射之士”骑乘优良白马组成的,所以它的机动力和射程是毋庸质疑的。换句话,这就是一支精锐轻骑部队,也就是所谓的“控弦”。公孙瓒久在幽并,所以有机会组建这支“控弦”部队。“控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辉煌的篇章。从战国就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代匈奴能与汉朝对抗几百年,靠的就是剽悍的“控弦”,其最辉煌时期还是号称“世界最强”的成吉思汗的蒙古“控弦”。 公孙瓒的骑兵部队在后汉三国时期是首屈一指的。极辉煌时期达“万余”骑。袁绍也曾想和他求和,可见公孙瓒是一度占上风的。另外在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和镇压黄巾军的战斗中,也都有公孙瓒骑兵的战绩。白马义从——三国精锐轻骑部队。

2、先登死士。 “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阵於后。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界桥之战中,这八百“先登”在袁绍大将麹义(不要看不起被演义忽视的他,他在前期的表现比所谓的“河间四将”还抢眼,后来因为居功自傲,被袁绍杀死)率领下竟然击败公孙瓒的“万余”骑,其中还包括精锐的“白马义从”。 “瓚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陷之。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史书中写很明白,这八百人“晓习羌斗”,也就是熟悉“骑斗”,在公孙瓒骑兵冲来时他们躲在“楯下”,“未至数十步”时一起冲出,用千张“强弩”射垮了公孙瓒纵横北地的“控弦”的“先登死士”。 汉武帝时,李广之孙李陵率部卒五千,“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深入匈奴腹地,与相当于自己数倍的匈奴主力骑兵相遇,结果他们硬生生坚持了十天,转战千里,杀敌数万。但最后李陵箭尽被擒,被俘前他曾说:再给我的士兵每人三支箭,我们就可以坚持到汉朝边境。可惜他们一只箭也没有了。据说他们一共射出五十万支箭。从中可见“强弩”对缺少重甲的轻骑兵的杀伤力可以用“恐怖”来形容。 附带说一下曾经被袁绍寄予厚望的“大戟士”面对被麹义击败的白马骑兵时,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最后还是麹义救了袁绍。 麹义的先登死士——轻骑兵的客星。

3、白耳兵。“陈到所督,是先帝帐下的精锐,蜀国的上等部队”。“先帝帐下的精锐”指的就是白耳兵。他们的统帅是陈到,与赵云并称于蜀汉的大将(又一个被演义忽视的将军),刘备命他率“白耳兵”与李严一起镇守永安。刘备夷陵兵败后,傅刖、陈道率兵断后,傅刖战死,陈道独自率数百白耳兵就挡住了追来的吴军。汉朝禁军原为“建章营”,后改为“羽林军”,开始只有“北军”建制,汉武时增设“南军”,南北呼应。蜀汉继承汉朝军制,有“虎步中军”印为禁军统帅。“左、右羽林郎和虎步营、**营,长官称部督或监。其他中军统帅不固定,有监军、都护、护军等称”。史书对“白耳兵”的记述不多,估计是后来归入禁军编制,南北二营中或许可以找到“白耳兵”的影子。 白耳兵——先主刘备的近卫军。

4、陷阵营。“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陷阵营统领高顺(又是一个被演义忽视的大将),其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贿”,典型的刚正不阿,清廉之将。他麾下的“陷阵营”也是吕布军中一只王牌部队。《三国志》从简,作者惜墨如金,即使是蜀汉诸大将,东吴诸都督,诸曹诸夏侯,也都没有单独立传。但对描述不多的高顺,却把他的“陷阵营”也写了进去,而且是“每所攻击,无不破者”,陈寿的《三国志》简而精要,真实性很强,他能够这样描述陷阵营,可见其地位之高,战斗力之强。 后汉时期马铠没有普及,所以曹操在《军策令》中说:“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当时骑兵主要以轻骑为主。“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这指的是重装步兵。“陷阵营”曾经击败过拥有关张的刘备军,可见一斑。吕布身边的大将首屈一指的不是张辽也不是臧霸,而是是高顺。只可惜,最后吕布多疑,把“陷阵营”交给自己的亲戚魏续(最后把吕布抓起来投降了曹操),自己毁了自己的王牌部队。 陷阵营——飞将高顺的独立团

5、西凉铁骑。 “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为什么马超的可以以一州之地对抗曹魏全国,这就是“西凉铁骑”的威力。“超军中多高鼻深目者”,野史记载马超的部队中是有罗马西来的军人,大量吸取了罗马军阵的优点。标枪,密集军阵,重装盾牌,以及军队编制和战法上,都和古罗马十分接近。“马超军队和董卓军队的区别,在于董卓军队受到匈奴等游牧民族军队的影响较大,注重骑兵和机动”。葭萌之战,连见多识广的刘备也对这种战术十分欣赏。后期蜀汉军队战斗力强的一个原因,就是诸葛亮吸取“西凉铁骑”的训练和严格纪律性。其实他们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重装骑兵,所以它也有明显的缺点,就是对付不了“强弩”,曹操打败西凉兵主要是计谋,但和其战术也有关系,那就是筑城后,用强弩远射西凉兵,由于“西凉铁骑”只装备标枪,射程有限,所以十分被动。再有一个缺点就是机动力的不足,在和曹操精锐“虎豹骑”较量中处于下风,这和它的重型装备的缺陷是分不开的。西凉铁骑——重骑兵的前身。

6。无当飞军。“诸葛亮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於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即为无当飞军。王平任无当监”。简单说“无当飞军”就是蜀汉于“南中”之地组织起来的一支精锐雇佣兵部队。诸葛亮又以严格的训练和纪律性为基础,加上连弩,精练钢刀的配备,八阵图的推广,使“无当飞军”整体实力更是大幅度提升,比之白耳兵更为强悍,他们的统帅是阴沉,严厉的王平(又称何平)。街亭之战时,马谡兵败,王平孤军被张合围困,但王平沉着迎战,“鼓声大躁,合不敢击”,因此全身而退。撤回蜀国后,诸葛亮重赏王平,“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即无当飞军)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这支精锐部队擅长山地,丛林作战,全军披藤甲,善弓弩,箭头皆淬毒,号为“飞军”名副其实。 在蜀汉的一系列行动中,尤其对曹魏的战斗中,这支部队居功至伟。“五月辛巳,乃使张合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三千无当死士对抗拥有精锐骁骑兵(魏国的王牌骑兵)和南五营的步兵(魏国王牌步兵)的曹魏主力数万人,飞军大呼杀敌,拼死抵抗,魏军尸首遍布山前,死伤於万,最终败退魏国。最后在姜维时期,他们的末任司令官张嶷为保护姜维大军撤退,独率五千“无当飞军”冲入魏军核心,杀伤魏军过万人。“军前与魏将徐质交锋,嶷临阵陨身,然其所杀伤亦过倍。”所有“无当飞军”也在这一战中全军覆没。但他们“所杀伤亦过倍”。后来蜀汉虽然还是有“无当飞军”的番号,但已经是没落之师。 无当飞军——蜀汉精锐雇佣兵,亦可称为三国中最精锐的步兵。

7、丹杨兵(一做“丹阳”)。“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毋丘毅诣丹杨募兵”,“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何进,曹操没兵了就跑到“丹杨”去募兵正是因为“丹杨山险,民多果劲”。丹杨兵作为一支军事力量在《三国志》中出现的频率可以说是相当高的。“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四千丹杨兵可以让刘备“去(田)楷归谦”,“天明,丹杨兵悉开门内布兵”丹杨兵的叛乱可以导致徐州的易主,其战斗力可见一斑。但丹杨兵影响最大的不在徐州,而是在东吴。“时吴景尚在丹杨,策从兄贲又为丹扬都尉”,孙策平江东靠的就是那几千“庐江上甲”,即“丹杨兵”。孙氏一族对“丹杨太守”一职也十分慎重,大多都是孙氏亲族担当。 后来诸葛恪专政,其中一大资本就是他身为丹杨太守,手中拥有丹杨兵。“权拜恪抚赵将军,领丹杨太守,授执戟武骑三百”,丹扬之地既是东吴的兵源,也是一大毒瘤。从“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猨狖之腾木也。时观间隙,出为寇盗,每致兵征伐,寻其窟藏。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这段话中可见丹扬之民是屡有反叛的。 后期丹杨兵在晋兵灭吴时也有表现,但是“三冲晋旅,不动”,说明一支部队不但要看本身的素质和装备,其统兵将领才是部队的核心,组织性,纪律性才是一支部队的魂魄。丹杨兵——精锐兵源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