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作为诺奖得主,前年莫言、去年门罗仍历历如昨,今年那一时刻又快到了——瑞典学院那位终身秘书彼得·英格伦又要推门走到一人高的麦克风前发布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姓名了。今年这位幸运儿会是谁呢?当然不可能是我。世界还不至于荒诞到如此程度。但又可能并非完全与我无关——因了村上春树,因了我翻译的村上君连年与诺奖擦肩而过。
因此我想,在今年这个时候,与其再度预测村上君能否获奖,莫如回头看一看这两年他缘何同诺奖擦肩而过或许更有趣,也更有意义。
先听一下来自村上同胞的声音。“这几年来,不知是为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还是真的发自‘真心’的发言”,村上在以《高墙与鸡蛋》为题发表的耶路撒冷文学奖获奖演讲中,“表示身为作家的自己并非站在‘墙’(强权)这一侧,而是站在‘鸡蛋’(弱者)的一侧。做出了极度吹捧自己的发言。”这是日本著名文艺评论家、筑波大学名誉教授黑古一夫的说法。黑古接着说道:“我读完《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作家的‘发言’只限于当时的场合,不应马上信以为真。……而他的新作品《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却完美地背叛了这个‘宣言’。此事也可以反映村上春树的创作史。也就是说,村上春树理应已在阪神淡路大地震及地铁沙林毒气事件等奥姆真理教所为的一连串事件的契机下从‘Detachment(对社会漠不关心)’转换为‘Commitment(与社会产生关联)’,但现今却又再度写出了以初期那种对‘过去’的感伤行为主题的作品。”
无独有偶。前不久笔者应大连外国语大学《东北亚外语研究》学术季刊之邀主持莫言与村上比较研究学术专栏而向黑古一夫约稿,他在发来的论文中通过比较村上的《1Q84》和莫言的《蛙》(日译《蛙鸣》),再次表达类似的观点。他说“在《1Q84》中,无论村上春树主观上多么注重植根于现实的‘介入’(mitment),但其内容恐怕还是与‘介入’相去甚远”。惟其如此,“《1Q84》才沦为空洞无物的‘读物’”。相比之下,黑古认为几乎与《1Q84》同期刊行的莫言的《蛙》,“敢于如实描写被本国政府推行的‘独生子女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摆布的农民与妇产科医生,以此揭示‘政治’与‘历史’的失误。所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说理所当然也是理所当然的。”黑古最后写道:“总之,文学本来内在的‘批评性’(文明批评、社会批评)如通奏低音一般奏鸣于莫言的《蛙》,然而这种至关重要的‘批评性’在村上春树的《1Q84》中全然感受不到”。“正因如此,村上春树才无缘于诺贝尔文学奖(以后恐怕也只能停留在‘有力候补’的位置)。而莫言理所当然获此殊荣。”
综上,黑古认为村上之所以01年没得诺贝尔文学奖而莫言得了,原因在于村上作品中缺少批评性即“介入”社会的深度不够。即村上并没有像他所标榜的那样站在作为弱者的“鸡蛋”一边。顺便说一句,持黑古这样的观点的,在日本至少还有村上的同行、以《在世界中心呼唤爱》而声名鹊起的当代作家片山恭一。二O一O年他在笔者就他的来华演讲当场点评之后对我这个村上译者直言不讳:村上009年耶路撒冷文学奖获奖演说中关于灵魂与体制的说法,“说得诚然相当漂亮,而他在作品中实际表达的东西却好像是另一回事,不一致。”
那么二O一三年情况如何呢?以后是否永远像黑古预言那样停留在“有力候补”位置,固然无从得知,但接下来的二O一三年停留在“有力候补”位置则是事实——众所周知,获奖的是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作为同时代作家,村上的影响与声望上远在门罗之上。并且在人性发掘之主题和细节经营、虚实相生等创作手法方面二者又不无相近之处。而作为结果,为什么是门罗而不是村上呢?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英文系教授、英联邦语言文学研究会会长维克多·拉姆拉什(VictorRamraj)今春访华,就门罗的文学创作在上海演讲。他认为,门罗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本土性)和普遍性(普适性、世界性)。门罗以加拿大南部乡村为基础构筑其小说世界却又超越了那一地域文化和历史的独特性,而对于每一个加拿大人以至世界上每一个男人女人都具有普遍吸引力,“回音般复述或唤醒了他们对于人性中共通一面所产生的思考和感受”。作为故事,尽管无不植根于富有宿命意味的现实,但故事主人公们同时生活在由梦境和幻想构成的另一平行世界。读者很难将虚拟与现实区分开来。
从以上表述中不难看出村上和门罗相同中的不同:门罗的小说以她生活的乡村为基础(这点同莫言相近),村上则以大都市为舞台;门罗将地方性或本土性同普遍性或世界性融于一炉,村上则几乎以浓重的世界性淹没了本土性。村上的另一位同行岛田雅彦甚至认为:“村上春树的作品之所以能像万金油一样畅销世界各国,是因为他在创作中刻意不流露民族意识,写完后还反复检查,抹去所有民族色彩。这样,他的小说就变得‘全球化’了。”至于这点是不是村上再次屈居诺奖“有力候补者”位置的原因,当然不能断言。但有一点可以基本肯定:作为诺奖得主,无论莫言还是门罗都有浓郁的地方性、本土X生活气息,同时不乏超越性与世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