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西伯一节,是说周文王之圣德。他是商末周族领袖,曾被商纣俘获囚禁。但商纣在牧野大战中,因奴隶阵前倒戈,纣王自焚身亡,商纣遂灭。文王统治期间,他攻灭了黎(即今山西黎城),(在河南西北)、崇(在今陕西洋水两岸)等国,周势随之强盛,并在崇艳建都,文王在位五十年。
“齐桓之功”一节。桓公姓姜,名小白。他取得齐国政权后,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逐渐富强。以“尊王攘夷”做号召,联合燕国打败北戎,并联合中原诸候进攻蔡、楚国,大会诸侯于召陵,订立盟约,成为春秋时第一霸主。
第三节“晋文亦霸”指春秋时晋文公,名垂耳。因其父立幼子为嗣,曾出奔在外19年,后回国即位,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使国力强盛。晋文公抓到“尊王攘夷”这块招牌,在诸侯中地位大增,于是与楚军相持于城濮。晋楚称霸此战是有决定意义的一次战争,实力较弱的晋军在城濮大胜楚军,而后在荥阳东北大会诸侯,师之者尊,八方拥戴,晋文公遂成为霸主。
曹操在诗中反复以此三人自比,一方面是以他们为榜样,一方面表白说自己身为宰相,地位已经很高,尊奉汉室,谨守臣节,犹如文王之圣德,齐桓、晋文之者尊,以此表达对东汉末代皇帝的忠心。(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