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段主要是写时风的险恶,屈原流放江南的痛苦和对顷襄王的失察,逐走忠良的愤慨。“时俗”是说世风的险恶,给人以极度的哀愁。吾就象被扔在“旷野”,犹如水上之单舟。“愍予”哀怜,上天的监视,“孔明”十分明晰。我时常内思己过,因为我“忠言”直谏而被贬放。屈原《哀郢》说:“去故乡而犹远风,遵江夏以流亡。”愁思绵而不断,“惨惨”悲伤将我的心左右,连年而回不了国都,屈原曾有“至今九年而不复”句,离开君王也太久“悠远”了。遭遇已到此地步,借屈原抒发自己离皇帝也太久了。
下篇亦是三段即四五六段
第四段内容曰:“御飞龙之婉蜒,扬翠霓之华旌。绝紫霄而高鹜,飘弭节于天庭。披轻云而下观,览九土之殊形。顾南郢之邦壤,咸芜秽而倚倾。骖盘桓而思服,仰御骧以悲鸣。纡予抉而长涕,仆夫感以失声。”
该段主要是些屈原为了排胸中的郁闷,借用神话乃驾飞龙遨游太空,在虚幻的境况中超越苦难。“御飞龙”乘飞龙驾车升天而行,“扬翠霓”高举着彩虹的“华旌”(旗子),观览九州土地,看见楚都“南郢”,杂草丛生,一片狼藉,马儿徘徊不前,对着“御骧”驾马车的人昂首悲鸣……这一切使我落泪。我和车夫痛苦失声。仆夫的情感更加衬托出屈原内心的痛苦,读之颇具感染的力量。
第五段内容曰:“履先王之正路,岂淫径之可遵!知犯君之招咎,耻干媚而求亲。顾旋复之无轨,长自弃于遐滨。与麋鹿以为群,宿林薮之威蓁。野萧条而极望,旷千里而无人。民生期于必死,何自苦以终身!宁作清水之沉泥,不为浊路之飞尘。践蹊隧之危阻,登岧峣之高岑。见失群之离兽,觌偏栖之孤禽。怀愤激以切痛,若回忍之在心。”
该段主要是写屈原流放江南时物质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双重痛苦,但仍申述他忠于朝廷的坚定信念。“履先王”沿着楚襄王的正道,不能“淫径”走邪路。但想回都城却“无轨”没有路,只好长期栖身于“遐滨”偏僻之境。这里其实是曹植对自己僻居封地的生存状态的写照。《陈思王植传》中说:“桑田无业,左右贫穷,食才糊口,形有裸露”,又说:“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而影射魏文帝对待自己的迫害。接着说屈原只好与“麋鹿”相伴“宿林”于荒芜的野地,千里旷阔无人烟。人生早晚必有一死,何必自我痛苦以终身,宁可做“沉泥”,不做浊路上“飞尘”。“岧”乃高山指登上高岑,看见了失群的野兽,偏栖的孤禽,更促使无比的痛苦,好似利刃插入心田一般。
第六段结束语:“愁戚戚其无为,游绿林而逍遥。临白水以悲啸,猿惊听而失条。亮无怨而弃逐,乃余行之所招。”是说心中烦忧,无所事事,而在树林中消磨时间,走在山水边悲哀长啸,惊得猿猴坠枝条,自怨自艾把痛苦归罪于自己。
这首诗写得情意深挚,缠绵悱恻,凄楚动人,为无路可走的屈原,最后以投汩罗江自杀而做了铺垫。(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