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县委给池口镇下拨了150万的资金用于农业发展公司的前期运作,这笔资金的到位推动了农业改革的正式开启。
而在灌南镇,一场利益的搏斗才刚刚开始。
天宁县委、县政府给灌南镇的试点内容就是教育、卫生事业的均衡发展,说到底就是一条,优秀教师、医生的资源进行整合,破除以往的基层教师、医生往县城跑,县城的教师、医生不愿下乡镇的格局。
虽然这只是在人事方面的一次小小变动,但却深深的牵动了上千名教师、医生的神经,事情还没有大面积宣传,各种告状信就纷至沓来,这些教师、医生可谓是关系尽用,各显神通,隔房老表、同学旧故,凡是能扯得上一点关系的人,都找出来为自己说情,有些是想趁此机会高进一步,有些则是千方百计不被下放分流。
蒲两岸虽然平日里没有多少正行,但在处理这些人事的问题上,还是颇有几分能耐。
蒲两岸把灌南镇中心卫生院在职的医生和护士列了一个清单表,按照技术级别分类计算,根据编制的情况,提出各个层级的医生和护士都要按比配备,真正需要分流出去的反而是那些技术职称低的,一些已经熬了多年,混了个中级职称了,本来以为有机会可以调到好一点的单位,但这次因为配备问题,不得不又留下来。
至于灌南小学和中学,蒲两岸把教师按高中初三种职称进行排列,按照师资配备的需求,提出了分流计划和需求计划,蒲两岸并没有什么特别关注的人,因为他的关系户都已经在县里面了,谁也不会傻到找他说要主动再到基层来。
很多人都不明白,都是在同样的岗位上工作,为什么县城和乡镇有这么大的区别,其实这件事情并不难理解。
以教育为例,现在中国的教育始终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考得怎么样,能不能上好高中,上好大学,就决定了这所学校在一个地区的影响。好名声自然带来了好的效益,好教师当然是趋之若鹜,到了一个好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生源也相对优势,在这种资源配备极度优化的情况下,老师只需要按部就班的,给学生灌输一些正确的方法,辅之以漫天盖地的习题试卷,出成绩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一个老师能带出几个清华北大的学生,那他在这一个地区就是知名教师了,也不管他到底为学生付出了多少,帮助有多大,其他的家长反正就是认准了你,想法设法也要找关系把孩子送到你的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