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看着两个光流汗不吭声的家伙,轻轻摇了摇头,知道追究这个问题意义不大,所以主动转换了话题,“好吧。关于这个……我们先暂时放一放,这次下来,我比较关心的是我们三明乡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的事情,我看了你们上报的规划报告,有些疑问想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对于种植的药材品种的选择,我们乡是基于何种考虑?对于规划的种植面积,我们又是如何确定?预测产量的统计口径是什么?”
“……产品的销售,我们是如何考量?最后一个,关于参与基地建设的农户,他们的收入增长是基于什么样的经济技术指标来计算的?”
“……”
又是一连串不歇气的问题,让对面两个人刚刚出来的一口气,直接又憋了回去……
而张庆旺更是差点开始叫救命!
那份报告他是主笔人,其实他写的时候还算认真,数据测算虽然稍有夸大,但也不算离谱。可是这些数字,在领导看来是不可接受的——这完全没有表现出我们三明乡大干快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嘛!
于是,第一个领导把种植面积从1000亩直接改成2000亩,带动农户从1000户改成1300户,户均增收从2000元改成3500元……
第二个领导……
第三个领导……
当报告被领导们“修改”了一圈,最终回到他手上时,这个中药材基地已经象吹气球一样,膨胀成为了一个种植面积7000亩,带动农户2500户,户均年增收5500元的庞然大物……
这些数字意味着,全乡的所有农户都要加入到了这个计划当中,全乡农户拥有的山坡地中间要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种中草药,每户的年均收入直接翻一番。只是,似乎从来没人考虑过,每年这大几千吨的天麻、黄姜、柴胡、杜仲……往哪里卖,能卖多少钱……
但他也必须承认,领导们的“高瞻远瞩”,确实为项目申报增加了重重的砝码。
这样一份在他看来极端不靠谱的规划报告,居然一路顺畅的走过了县林业局、发改局、县政府办公会……得到了铜山市发改局的批复,令原本资源和自然条件仅属一般的三明乡,成为了铜山市中药材种植基地之一。
市县两级还将分三年拨付1200万元,用于支持基地的建设……虽然这笔钱还没到手,但这是多大个念想啊!就算这笔钱能到手一半,也够三明乡的领导们直接进小康了……
可今天,司马简简单单的一个问题,就彻底把这个皇帝的新衣给扯了下来,让他无言以对。
会议室里再次陷入了尴尬的沉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