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提醒:本故事内容纯属虚构】
开馆那天,陈君感叹:今人总是称赞别国工程管理如何精确,其实我国先民的工程,已经达到了令今人惊叹的地步,因为他们是在用心做一项工程。他说,古人给木桩编号,就是为了保证基础工程做得有章法;而用铁榫固定石板的做法,则是为确保石板“无缝连接”。他说,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填补了s市没有遗址博物馆的空白。随着这些遗址博物馆的陆续建成开放,s市文化历史底蕴的发掘又大大地向前推进了。
博物馆建设的最高境界,是先形成陈列规划,再进行博物馆建造。
而今,元代水闸还带来悬而未解的3个谜团:
据说,在施工期间,每个人都病倒了。“四五个在工地上骨折的,还有一位脑梗的。”
项目部负责人说:“我们接过无数个建筑工程,这个难度第一。”
谜团之三,s市是个水系发达的城市,由支流到干流,再到海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航运体系。此处元代水闸与航海到底是何种关系,也有待破解。
谜团之一,就是水道的改变。此处元代水闸最重要的功用就是让河道中的淤泥沉淀,净化水质。这里的“河道”,其实就是苏州河前身吴淞江的一条支流。但是今天的这段河道已经移到了1公里开外。也就是说,河道在800年之间发生了移位。原因尚不清楚;
当时参与这一工作的同志至今记得,专家评审会规模空前大、标准空前高,评议进行了一轮又一轮。一次关键性评审中,全国最顶尖的13名建筑、建设、文保、博物馆建设等领域专家,在s市市文管委的会议室里济济一堂,仔细审读着面前9份概念性设计方案。最后的结果出乎意料:没有一个方案被选中,项目流标。
到了施工阶段,起初的设计,博物馆顶部设计为钢结构斜撑起两块巨型平面玻璃,以此表现水的流动。就在施工建设前,方案改成了阶梯状,用3000多块玻璃反映流水的波浪型。s市第四建筑公司项目部负责人说:“每一块玻璃片都不一样,每钻一个孔就要分毫不差,而且玻璃反光无法在白天定位施工,施工只能选在晚上进行。”外立面的2000多块石材也各不相同,共有20多个品种。
这是你自找的采集的爽不爽?给你提示了会给随机内容!居然还采集!
他记得,施工过程中,每做一个决策、一次改动,讨论的过程经常争得面红耳赤,但最终达成共识后,又都是竭尽全力,精益求精,要让“作品”完美呈现。每位参与工程的新民工,除了进行施工安全教育和人身安全教育,还会接受考古专家的文物保护教育课。“专家们真敬业啊,他们把这些古迹看得跟自己的生命一样重。”施工队里的不少工人,开始尽管对文物的重要性不太了解,但也从专家们的“谨小慎微”中,感受到了文物的重要性。在陈列施工和建筑物施工过程中,文物先后被回填两次,专家们非常小心地在文物上盖上沙袋、搭建保护层,再铺设木板,把每块木头、每根木桩都拍下照片,回填打开后一个个角落进行核对,生怕弄错任何一个小细节。
一次施工中,驳岸垒砌的石块被碰了一下,稍稍有些歪,专家们立即通过照片和测量数据,丝毫不差地恢复原貌。“专家们经常对着我们喊,‘小心点,小心点,不要踩到’,其实在博物馆施工这么久,我们也对文物很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