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red>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font color=red>ge001</font>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李典这时赶入帐道:“不是流寇不是流寇,是范城守将夏候元让的三百骑。陆兄,夏候元让任折冲校尉,职在君上,依例我等当出营相迎。”
一想到这时的人大多都不识字,陆仁就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总不能什么大事小事屁事都得自己亲自来看吧?自己又哪里有那么多的精力?想到这里陆仁就向李典问道:“曼成,你手下有没有识字的人丁?”
“曼成啊,等会儿你挑几个年岁稍长、心性稳重的妇人出来为长,由她们来巡视各组并负责依水漏报时。要不你直接挑几个人在这里暂管也行。谷种的选取直接关系到秋后的收成,你我都不想在这里就出什么意外。”
事实上以河南北部的气候条件更适合种植小麦或是大豆,实在不行陆仁依旧种植抗旱抗瘠能力强的粟类农作物还能更稳妥一些,但陆仁在反复的斟酌之后还是决定种植水稻。也不为别的,为的是水稻只要种植好了,产量要高于小麦、大豆和粟。
“……属下领命!”
此外还有件事得说清楚一下。陆仁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在鄄城与范县交界的地方,在现代也正好是河南省与山东省交界的地方,即河南省的东北部。而这块地头在后世属华北单季稻稻作区,水稻种植面积仅占全国的百分之三。
在场的妇人们顿时就低声议论了起来,不一会儿之后有个年约四十岁上下的妇人被推了出来,小小心心的向陆仁道:“陆校尉,农谚有云‘饿死不能食谷种’。这些种子播到地里,好歹也能收上些粮食,就不要煮掉了吧?”
陆仁点点头,带着婉儿回帐用饭。才刚刚吃了一点,忽然有人来急报道:“启禀陆校尉!正北方向有一只兵马正向我军营寨开来!”
双手再划了几下水,陆仁不由得暗自叹道:“他妹的,要是有温度计和天气预报就好了……我勒了个去,想什么呢?还温度计和天气预报?这个时代就想这个也太不现实了。”
这是你自找的采集的爽不爽?给你提示了会给随机内容!居然还采集!
(夏候惇的“惇”字五笔字库里没有,切来切去的实在是不方便,所以就用“敦”字替代了,相信大家能够理解。以后还有个张郃,就直接用“合”了。)
说起来这个时候的陆仁还真不认识夏候惇。本来按原有的历史进程,夏候惇在曹操攻伐徐州时以东郡太守的身份留守濮阳,陈宫反叛的时候荀彧向夏候惇求援,夏候惇就带兵离开濮阳赶去了鄄城。也就是说陆仁在跟着曹操和郭嘉来到鄄城的时候,本来是可以见识一下夏候惇的,但这时可能是发生了一点变化,夏候惇这时没有留在鄄城,而是去了范县驻防,所以陆仁就一直没有和夏候惇见过面。
“现在我身边没有,不过陆兄要用的话,我可以去我族中叫几个来听用。”李典的李氏在山阳巨野可是个大族,历史上李典在曹操扫平河北之后“遂迁部曲宗族(一)万三千余口居邺”,陆仁现在只是要几个有文化基础的人,太简单了。
“诺!”
现在见到了面,夏候敦对陆仁没什么反应可言。因为对陆仁来说夏候敦是个古代名将,碰上了自然会比较留心;但对夏候敦来说,陆仁只不过是个寻常的官员将校而已,那夏候敦又哪里会多过的去留意?唯一有点映象的,却还是之前陆仁去徐州购回粮草的事。
回转过身看了看寨中正在浸水选种的人,陆仁多少就有些自我安慰的心道:“算了,虽然是心急了点,时间也提早了点,但我也不是完全在乱来。这回动用的稻种其实只是很少的一部份,就当是在临阵磨枪的先练练手,这点稻种就当作是可怜的炮灰吧。不过话又说回来,天冷了点又怎么样?野生的那些稻种、谷种还不是要在土里先呆过一个冬天,到来春才生根发芽?这些炮灰种子现在先种下去,一但发了芽不也正好可以提醒我真正适合的时间到了吗?”
当下陆仁便起身整理衣着准备出帐,在整衣时陆仁又顺便查阅了一下资料,心中微感奇怪:“不对啊,夏候惇这个时候不是应该和曹操一起去攻打吕布了的吗?怎么守在范县?他不去从征吕布就没了他的招牌独眼龙啊!到是程昱老老实实的呆在东阿没动。”
反正夏候敦这会儿只是出于礼貌,向陆仁行了随意的行了个军礼便直接开口询问,陆仁对此也只能心中暗叹,心说难怪在这个时代那么多人把名望看得比什么都重,甚至会到那种“为声名不惜舍命”的地步,现在陆仁真的是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寂寂无名者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