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气氛尴尬的时候,门吱呀一声响了,高阳黑着脸走了出来,“你们怎么又来了?天天没事儿干吗?”
  不是和你们说了,让你们以后少来吗?
  这一天天的,日子简直没法过了。
  几人不由挠挠头,“十七妹,我们就是过来闲坐一下?”
  高阳幽幽的看着他们,想骂却又不知道该怎么骂,半晌才冷哼道:“你们来也是白来,郎君不在家。”
  “哦,他现在去哪儿了?”
  “浐河边上种地呢!”高阳没好气的说完就把门给关上了。
  众人不由一愣,面面相觑。
  长孙无忌:“李治,好久没有去浐河边上转转了,我们去那边看看去?”
  “好!”李治回答道。
  太子和李泰定然也不会放过这机会,也上车跟了过去。
  等他们到了的时候,离老远就看见秦寿和几个人正在田里面查看什么东西。
  这里正好有一片水田,里面似乎种植着水稻。
  对于这一点,唐朝时候,长安地区的气候和如今有着天壤之别。
  唐时关中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沛,长安城东郊临近骊山,有浐河、灞河,也是有山有水的好地方,甚至还有森林存在,当时的长安人应该比今天的西安人生活要舒适一些。
  长安城地区不仅不缺水,反而有着河水、湖泊、天然森林以及自然地势起伏,水系充沛。
  所以,此时不仅种植着栗小麦,还有一些地方有水稻的种植。
  车子已经走不了了。
  他们下车刚想继续往前走,却听秦寿说道:“老舅,被往前走了,千万莫要把苗给我踩了!”
  众人连忙往后退了几步。
  过了好大一会儿,秦寿才从田里面走了出来,“老舅,你们怎么找这里了?”
  “嗨,没啥事儿,就是想看看你最近忙活啥?”长孙无忌试探的问秦寿:“听说了吗?咱大唐的五皇子李祐造反了?”
  嗯?
  秦寿猛地抬头,“谁,李祐造反了?”
  不该啊!
  李祐怎么会造反?
  现在的时间点还没到的吧?
  “他为啥造反啊?”秦寿一脸惊诧的问道。
  此时,所有人都看向了秦寿,包括长孙无忌一脸鄙夷的看着秦寿,心道:“尼玛,狗日的东西,你装糊涂是吧?为啥造反你不知道吗?”
  还不是你逼得他的造反的?
  你装啥呢?
  “这事儿你不知道啊?”
  秦寿懵逼的道:“我上哪儿知道去,你们来就为了告诉我这事儿?”
  “.......”
  见秦寿装的一脸发懵的样子,众人更加无语。
  装的真特么像!
  李治问道:“妹夫,你怎么种起地了?”
  “这不就是......”李承乾伸手就准备摘下来。
  “住手!”却听秦寿大声呵斥道:“这是杂交水稻,亩产600斤。”
  “多少?”
  历史记载,宋朝太湖地区的稻米产量,不过亩产220公斤左右,也就是亩产450斤左右,到了康熙年间也不过亩产800斤,这还是当时的最高产量。
  而在大唐的稻米产量更低,亩产不超过300斤。
  600斤?
  这一下提高了百分之百?
  众人一听,脑子嗡的一声,恍如晴天惊雷扣在头上。
  头盖骨都差点给他们掀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