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转身走回会场,准备和项目团队一起庆祝这个难忘的时刻。走廊里,李工正和几个专家说着什么,脸上满是笑容。吴浩走过去,拍了拍李工的肩膀:“走,中午我请大家吃饭,好好庆祝一下。”
李工笑着点头,眼睛里闪着光:“好!等明年项目运营了,我请您坐第一班‘空中出租车’,咱们从城西飞到城东,看看安西的雪景!”
吴浩笑着答应了。他知道,那一天不会太远。而安西这座城市,也会因为这个项目,变得更加便捷、更加美好,成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的“样板间”。雪后的阳光,正透过走廊的窗户,洒在他们身上,温暖而明亮。
雪粒在午后渐次转为棉絮般的鹅毛大雪,国际酒店宴会厅的水晶灯映着窗外纷飞的雪幕,将整个会场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当王教授问及起降点安全性时,李工的指尖在遥控器上微微发颤,LeD屏上的楼顶起降点结构图突然闪过一道蓝光——那是吴浩团队研发的抗震支架三维演示图,金属架构在虚拟场景中经受着模拟地震波的冲击,纹丝不动。
“诸位请看,”李工深吸一口气,放大了结构图的角落细节,“每个起降点的承重柱都植入了应力传感器,实时向指挥中心传输数据。去年灵湖区域发生过2级地震,测试起降点的偏移量小于5毫米。”他调出后台监控截图,密密麻麻的数据流在屏幕上滚动,“我们在支架材料中加入了记忆合金,就算遇到强风扭曲,也能在24小时内自行恢复原型。”
坐在后排的消防支队陈队长忽然举起手,红色肩章在灯光下格外醒目:“李工,假设起降点起火,飞行器能不能在浓烟中安全撤离?”这个问题让空气瞬间凝固,几个年轻工程师下意识攥紧了笔记本。吴浩注意到李工喉结滚动了一下,却见他转身调出另一组画面——灵湖测试基地的消防演练视频里,模拟起降点在火焰中燃烧,飞行器的红外避障系统穿透浓烟,精准识别出300米外的备用起降点。
“我们在飞行器底部安装了热成像仪,”李工的声音恢复了镇定,“就算起降点被浓烟覆盖,系统也能通过温度差定位安全区域。而且每个起降点都配备了自动喷淋系统,响应时间不超过8秒。”他指向屏幕右下角的时间戳,“这是上个月的演练数据,从起火到最后一架飞行器撤离,全程只用了2分17秒。”
陈队长盯着屏幕良久,忽然笑了:“去年我们支队参加过无人机救援演练,你们这系统比那时候先进多了。”会场响起一阵轻松的笑声,吴浩看见李工后背的衬衫已经被汗水浸透,却仍挺直了脊梁。窗外的雪不知何时停了,一束阳光斜斜穿过云层,在李工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
<!-- 翻页上aD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