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功会结束后,吴浩没有参加庆功宴,而是带着周向明和余成武来到月球基地规划展厅。巨大的沙盘上,知海科考站的模型旁,标注着“月球基地一期工程”的区域已插上红色标记——包含居住舱、太阳能电站、月球农场三个核心模块,预计三年后建成。“月壤样本的初步分析显示,知海区域的水冰含量比预期高15%,足够支撑初期驻留需求。”周向明指着沙盘上的蓝色区域,“我们可以沿用这次的生命保障系统方案,再结合拟南芥的生长数据,优化月球农场的光照系统。”
吴浩立刻让地面团队调取猕猴任务的气流数据,对比当前参数:“将通风口的倾斜角度从30°调整为45°,同时启动备用风扇,增加局部气流速度至0.4m/s。”他手指在屏幕上勾勒调整方案,“之前‘云絮’在生物舱角落出现过二氧化碳局部堆积,就是靠调整通风口解决的,这个经验完全适用。”
吴浩的手指拂过居住舱模型的舷窗说道:“载人登月只是第一步,我们的目标是建立永久驻留的月球基地,让这里成为深空探测的前哨站。下个月启动‘行者三号’的研发,目标是实现月球基地的物资常态化运输;同时加快火星探测器的预研,把月球任务的技术经验复制过去。”他转头看向窗外,夜空中的月亮格外明亮,“古人说‘嫦娥奔月’,今天我们实现了,接下来,该去更远的地方看看了。”
调整后1小时,舱内二氧化碳浓度稳定在0.03%,吸附床效率恢复至设计值。王莉在日志中写道:“所有生命保障参数均与猕猴任务的最优数据匹配,人工重力模块0.5g的设置能有效缓解肌肉流失,航天员每日体能训练后,肌酸激酶水平仅比地面高12%,远低于预期。”
一周后,生物医疗实验室传来喜讯:“星尘”和“云絮”的后代顺利出生,这是首只父母均有太空驻留经历的猕猴幼崽,初步体检显示其生理指标完全正常。吴浩接到消息时,正在主持“月球基地生命保障系统”评审会,他笑着向在场专家宣布这个消息:“这不仅是两只猕猴的新生,更是人类太空生物适应研究的新起点——未来,我们不仅要能去太空,还要能在太空繁衍、生活。”
月面驻留第7天,一项关键实验——月球低重力环境下的植物生长测试启动。科考站的小型生态舱内,6株拟南芥种子被种下,生长环境参数完全复制地球:温度22c,湿度60%,光照周期12小时白天/12小时黑夜。这些种子的基因经过改造,能快速适应低重力环境,而改造依据,正是猕猴任务期间研究的“太空辐射对生物基因的影响”数据。
<!-- 翻页上aD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