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曹操屯军于顿丘。(今河南清末)黑山军首领于卷土重来,深入腹地攻打东武阳。曹操集诸将商量对策,皆主张还兵自救。司马荀彧则主张:还兵不如攻于毒的本屯。他例举了历史上桂陵之战的故事,也被称为围魏救赵。战国时期周显王16年(公元前5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今属河北),赵求救于齐国。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以魏国精锐部队在赵,内部空虚,乃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魏军疲惫,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发动猛攻,获得大胜,遂解去赵围。如引兵攻于毒本屯,当武阳之危解矣。
曹操听之频频点首,赞同荀彧高见。于是曹操派出曹仁等进击于毒本屯,将夏侯淳埋伏于中途。于毒闻报官兵进攻本屯,果弃东武阳而还兵,曹操指挥两面夹击起义军,大败黑山军于返屯途中,使于毒主力丧失殆尽。
这是曹操整顿发展兵力之后,打的一个十分漂亮的仗。当时曹操的军队并不多,应当说是以少胜多之战,是荀彧归曹操后,成功之例,从此曹威名大震。
公元196年,汉献帝改年号为建安元年。董卓死后,献帝自河东起驾还都洛阳。操欲奉迎车驾,召集诸将、谋士议论。诸多将领以山东未定、韩暹、杨奉等负功自傲,不好对付,未可卒制。而荀彧的意见不同,谏言劝曹:“昔晋文公纳周襄王,颛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倡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逞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治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
荀彧的建言,高瞻远瞩,看出他保汉室乃出自于真诚的忠心。从曹操的心术虽有不尽其意,但他还是完全采纳了彧的意见。
荀彧留守许都,与曹操常以书信陈事,他把自己关在书房就是整理这些东西。荀彧边翻阅,边撕之。是时征役草创,制度多所兴创,荀彧常言于曹操:“昔舜分命禹、稷、契、臬陶以揆庶绩,教化征伐,并时而用。及高祖之初,金革方殷,犹举民能善教训者,叔孙通习礼仪于戎旅之闲。”这是曹操初创时,荀彧给曹操书稿的留底。
荀彧在另一书中曰:“今公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使干戈戢睦,大道流行,国难方弭,六礼俱治,既立德立功,而又兼立言。”显然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后,荀彧要曹操重视制度建设。
荀彧与曹操从容论治之道,如此之类甚众,曹操常嘉纳之。遗憾的是,荀彧劳军前皆一火焚毁之,故许多奇策密谋,不得尽闻之。可惜,可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