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yfrr.cn
字:
关灯 护眼
一帆文学网 > 攻约梁山 > 第51节政治需要和政治正确

第51节政治需要和政治正确

<font color=red>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font color=red>ge001</font>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老刘一无反顾地选择继续干赵家管家这份职业,就只能这样了。

得了赵廉送的一座座钟这种珍稀宝贝的蔡京蔡相爷,虽然不知赵岳是在咒他早死,盘算着早晚一天终结老蔡,钟壳别说金银,就是铁的都舍不得给老蔡,木头雕些花纹就得,虽然嫉恨如此功业没能落自己手里,但大事,人家已成,无可挽回,杀了人家全族灭口也没用,反而有害,只能借势谋利,这时候瞅准皇帝心态和机会,终于发话全力支持皇帝。

一个领字让童贯精神一振:难道俺真有当大将军的命?

你们想干什么?还质疑联?想否定联的功绩?还是还打算鼓动废除联的皇位,另立和你们交好的皇室子弟上位........

在接见赵廉后的随后几天里,赵佶借此事狠狠地打了质疑不服他的群臣的脸,当然也包括皇族中人,狠狠爽了一把,尽吐压抑胸中一年多的闷气,提议如此盛事巨功要给赵廉封爵。

皇帝吃惊了,甚至有些感动。

羡慕嫉妒恨。俺怎么就没想到此法?

马公亮混上了男爵,号义德男。具体落小马头上,皇帝有点戏谑调侃的意思。

于是抗辽先进民众集体、爱国勇猛的庄主等、无私收留庇护帮助兵灾中的难民、收养众多孤儿、宁氏老太太的传奇和孝德慈悲等等优秀品质........都被赵佶掌握了。

有了拼音字典,只要学会寥寥无几的拼音,懂得识别几乎是人就能掌握的简单四个音调,就是再穷再没有机会读书的人,只要能买本字典,就可以自己认字识意了,虽然这样成不了文章纵横智慧通达的大才,但起码不是文盲了。

如此也就有了沧赵家今天这一幕。

童贯沾光得到官家重视,也被赵廉反复称呼大将军点醒了脑子。赵佶感觉稳定了朝局,另一首要任务是掌控军队,重中之重是西军。

文人相轻的脾性在此刻充分暴露。

其它诸如方便统一口音和交流的好处就不用说了。

这是你自找的采集的爽不爽?给你提示了会给随机内容!居然还采集!

“祖制非军功不得封爵?”老太后笑了,对满脸郁闷的皇帝找到理论根据:“祖制的根本是什么?为咱大宋繁荣昌盛,永世流传。官家去吧。俺老太婆支持你。”

奶奶们、母亲、乔氏、两姑姑都成了诰命夫人,品级不同而已。郭老太太和亲奶奶最高,四品。母亲次之,乔氏再次之,姨奶奶们和姑姑是最低级的。

公、候、伯、子、男,五级爵位,赵廉只列中等,感觉也就那样,实际在大宋却是非常了得,难得。赵廉可能是大宋第一个凭文事在活着时就封爵的士子,尤其他还只是个少年。封号更了得,文成,这就是士林需要仰望追赶的崇高地位和目标。在大宋严重重文轻武的大势下,隐形威力更盛。

赵家一跃龙门,由民转贵,而且皇帝重视甚至在关注,不是他这个小小边军将领能动的。别说他了,就是文官之首的蔡京也不敢轻易伸手。

李妮就噗嗤笑了。

然后老太后动容,说了:“如此人家,如此功绩是得重赏,要大力表彰,让天下人都学学。”

关键还是政治需要。

这有什么呀?俺也能,以俺的才学能比个小屁孩做更好。

文化方面的事,文官都唱反调。武官们自然更不以为然,甚至不愤。

以他那点中学的古文底子还基本都忘了,当然听不懂文采斐然词藻堆砌罗嗦且华丽无匹的圣旨。但抱他的就是不肯嫁人的古怪表姐,李妮很有学问,能翻译给他听。

全庄人都在高兴狂欢。沧州没人敢再欺压俺们了。咱庄子再也不用交税纳粮了。这就是庄户们的朴实想法。而赵岳要的只是个稳定的发展环境。想发展,稳定压倒一切。这一点后世而来的赵岳还是懂的。

因此,自觉是知恩必报,赵廉显然又简在帝心,童贯就对赵廉一行格外热情关照。也就有了传旨太监不问青红皂白,甚至根本没资格说话,就毅然偏帮赵家的事。

但都不服。

赵佶原本提封爵也就是一个故意敲打试探的政治小手段,本人虽然觉得赵廉在他最需要的时候出现,是功不小,也喜欢这孩子,有那么一点重赏的想法,但态度并不坚决。

文官或者说是整个文人集团的尊严和利益不容侵犯。谁乱来,就得让谁更倒霉。

胡子爹飞升成了从六品的飞骑尉,赵信、赵越成了正九品保义郎,当然都是虚名,没实权,只是享受这个品级待遇。实际还是赵庄土庄主、民兵头子,该干什么干什么去。

只能在封爵上找碴,群起坚决反对,以此顺便稍稍反打一下皇帝的脸,隐隐报复一下得意洋洋的皇帝。

一码归一码。

看着一脸惊讶注视自己的表姐,赵岳伸了个懒腰,淡淡解释说:“不是小弟神奇。是政治需要,政治正确。就这么简单。姐姐就别瞪得小弟害怕了。”

其他家人,包括姐姐赵明月都在接听圣旨,几乎是集体加官得爵。

厚脸皮的潘统制在恐惧中加速脑转,对传旨太监解释说自己不是在欺压赵家,而是在以实战模式操练军队和赵庄乡兵以备抗辽,在赵大有并不追究的“宽容”中混过去,然后继续厚脸跟来赵家听听圣旨内容。

顿时朝堂就炸开了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