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yfrr.cn
字:
关灯 护眼
一帆文学网 > 南宋日记 > 第三十七章 皇帝赵昚

第三十七章 皇帝赵昚

赵昚正襟危坐,眉毛有些下塌,双眼不大,一撮小胡须挂在下巴。他而今不过中年年纪,但因操劳国事,高高的额头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臣有罪,臣罪该万死!”

赵汝愚也不曾想,此刻皇上的心情似乎好了起来。但他可不敢过度揣测圣意,一旦出错,必有大祸。

为官多时,他已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好在其而今品阶尚低,比不得近臣,和皇帝见面的机会也不多。像而今这等赐予座位,面对面的交流机会,是第二次。曾记得第一次是殿试过后被点为状元……

正月间的天气还有些冷,特别是在南方,如果天气反常,到了三月间开春之时,也会出现“返春”现象,那时,地上的麦子便会挨冻,如此就苦了农人。

其身居皇宫之中,三十多岁才继承正统,到了现在,几件大事没有做成,一是北伐失败,二是满朝文武再不言激进北伐之事,万马齐喑。好不得时常有些状元郎产生,可一旦做了官,受着那些个歪风邪气的影响,本来的热血也渐渐冷却了。

可一辈子在地上劳作人儿,哪里管得上什么冷不冷,人家刘涣付有工钱、开有餐饭。给他做工是最好不过的事情,再说了,刘涣曾言,这工程,和修长城的意义的差不多。

刘涣也是无奈,这些天以来,带着大小村民赶赴鹅湖寺旁边,正沿着他用白灰画出的痕迹,挖坑呢。

天子脚下,行在临安……

“微臣汝愚,拜见皇上,吾皇万岁!”

只是他们误会了,刘涣这里的“长城”,是有形而无界的文化力量……

这些年来,时局相对稳定,在主和派不厌其烦的声音当中,他更加地韬光养晦起来,心底的痛也深深埋住。就连自己是太祖赵匡胤的血脉也有些淡忘了,反而整日要惦记那头上的太上皇、那有些怕事、怕死、反复的赵构……

他这里用自己的名“汝愚”,却不言自己的姓氏,原因无他,只因他与皇帝同为一姓,若把“赵”字挂在嘴边,是为不当。

这一唱一和,便算进入正题了。

这是你自找的采集的爽不爽?给你提示了会给随机内容!居然还采集!

岁月沧桑,历史巨变。

赵汝愚得令,打开规规整整的包袱,将里面折叠好的东西全盘递给了皇上,连那太监的手都没有经过……

“滚!”

这皇帝开口,但凡都有这种口吻。目的很明显,其一是表现得亲近,为明君做派;二是有问计的意思;三是考校臣下。短短一句话,若是对答之人的表现、言谈有所不当,皇帝便也不开心,从而记在心底。如此,臣下的政治前途怕是要昏暗了!

丰乐楼是官家的酒楼,又称西子库。楼高三层,每一层东西南北一向五间。楼中不但有美酒,还有歌伎数百。

“涣哥,这‘辣椒’到哪里能够买到?”

“把你所言之物呈上来罢。”

翌日,著作郎赵汝愚早早地洗漱完毕,穿得规规整整,又把“朝笏”小心翼翼地打理干净,用狼毫在上面写一些提纲式的东西……他今日要去面圣,向皇帝赵昚汇禀一桩大事,故而不敢轻易懈怠……

赵汝愚终于进了皇宫,他恭恭敬敬地行了礼,递上了折子,却不见圣上有任何表示,还以为今日没戏,故而随着一众官员,回家去了。

他行致门外时候,正好看到早起的人儿往来,说也奇怪,那丰乐楼中早已热闹非凡,可便是吃早饭,也不该这般情景。或许是那官家子弟,在丰乐楼中一宿不归吧……

赵汝愚得了旨意,低着头颅,步履成调地走了进去……

赵汝愚那里会不知道,这看似一句客套之言的厉害之处,他心知肚明,当即微微点头,略作沉思状。

“哈哈,你这个赵子直,体内流淌之血液,却和朕同出一脉。而今没有外人,又非庙堂之上,更是新岁时节,你弯弯绕绕的,可不成样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兴国之基,勿缺人才,人才之源,所在教育……若能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实是大宋之幸,百姓之福……倘若小子焉能跻身教育之行业,赴大宋之伟业,则人生幸事,莫过于此……”这是刘涣文章中大抵的原话。

毕竟,无论如何风光伟绩的历史,也得由人来写。所谓之历史,莫非是“人”而已!

由此大大小小的城门道路可以看出,这临安府是何等之繁华,人烟往来之稠密,更别论是新岁时节,元宵刚过,就算平常日子,怕也不是哪处城市能够比得上的。

若是这般,君不君,臣不臣,那还得了,体制何存?颜面何在?礼仪何在?

这勤政殿是皇帝休息的地方,赵昚是个勤奋的皇帝,日常夜里,也在此间修改和批阅一些奏折。

做皇帝的也要三分面子,总不能一开口就说,“哦,你来了,你的奏折我看来,很感兴趣,快来聊聊”。

“谢皇上!”

这般唱法,既通俗,又在只言片语之间,描绘出了当时各门的具体位置与特点……

“爱卿可知朕今日唤你前来,所为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