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yfrr.cn
字:
关灯 护眼
一帆文学网 > 南宋日记 > 第五十四章 文章又到临安府

第五十四章 文章又到临安府

<font color=red>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font color=red>ge001</font>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刘涣呆呆地看着夜空,心里很着急,到底皇帝陛下有没看到自己的文章?他心中忐忑,也不晓得,历史的今天,能不能改变南宋第三代统治者的身份,即使不能改变,能暂缓一番也是极好的……

下雨了。

“正是刘涣亲自所托,但其文章之中所写何事,臣却不得而知。只是刘相公交付于臣之时,曾说此篇文章涉及大宋兴衰,其中又言及诸多隐晦,非是吾皇陛下,其余人者,是万万不可看阅的……”

其二是是他一直宣扬的“特种战法”,以寡胜多,以精取胜。他又不厌其烦地论述了兵在精不在多的道理;

这赵惇吧,自被老爹批评以后,显得消极起来,和他爹的关系也渐渐不融洽。

于是乎,在紧要关头,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以豪迈激扬、理性科学之诗文来唤醒赵昚,来激动赵昚,让这个有作为的皇帝千万别言弃,别过早消极。

也难怪皇帝陛下不恼火苦闷了……

“陛下赎罪。”

“爱卿所言何事,能融朕猜猜么?”

偏偏二哥赵恺为人宽厚,忠诚谦逊,却被赵昚当成了软弱。这可不好,对于赵昚而言,他自己是个敢言战敢北伐、不惧金人和强敌的主,儿子一旦软弱,不和老子的心意,怎么能继承大统呢。

“臣不敢!”

其一是分析谈论了赵昚以前北伐失败的原因,共计有三:

“赐坐!”

鹅湖山下的村庄里,满地残阳炊烟暖,不识愁滋味的孩童们回了家……

他把左右之臣叫过来,询问是不是该立储了,臣子们心底明白,这大宋的皇位,恐怕迟早是老三赵惇的,他赵昚心中早有计较,故而一一赞同,且推举了赵惇为储君的人选。

“爱卿快快请起……信州县试不是已然了结,可观你这般急切,却有何事?”

刘涣写的北伐很考究,是以前世“调研文章”的体才来写的。

说来说去,到头来那节度使没个毛用,且大多为虚职……

“谢陛下!”

但正如老三说“胡子白”的气话一般,岁月是把杀猪刀啊,任何人也逃不掉苍老。特别是这些年来,赵昚越发觉得自己越发年迈,那北伐之事也渐渐冷了起来。所以将目光投到了赵惇的身上。

老赵避重就轻,既正面批评了老三赵惇,又巧妙地回避了他催促立储一事。

他本来是赵昚的第三个儿子,按照古训,赵昚起先是准备把皇位传给老大的,故而立了老大为太子,可惜老大命短,不过二十多岁就死了,死的时候只留下一个儿子。赵昚好不伤心,就连太上皇赵构也是泪流满面。

赵昚正是苦闷之机,见得赵汝愚前来,心中的寂寞顿时少了三分。

“微臣拜见陛下,陛下万福!”

“哎……子直,你何罪之有。怎地在尔等心中,总觉得伴君如伴虎?”

其三是将才的问题,他这里无端端地谈了两个人,第一个是辛弃疾,第二个是陆游,这让赵昚很不解,实在搞不清楚刘涣是何时认识这两人的……

刘涣的解决之道无非几点,其一是“持久战”,按刘涣而言,北伐恢复一事,万万急不得,且不论是恢复以往汴京“清明上河图”之繁华,单单就打败金人而言,最快也许五年时间。

按他脑海中那点微末道行,只是深深记住了赵惇的不孝顺、无作为、及后来的他婆娘的干政、他本人的精神问题……想来想去,总觉得还是该为这个时代做点事情的。

对于刘涣而言,其实赵惇将来做皇帝也没什么不好,反正只不过做了没多久。

临安府邸,皇帝赵昚这几日有些郁闷,因为他的小儿子不对劲,让他烦心。

只是一点可以确信,那老三赵惇时不时地迎合赵昚的北伐心绪,只要父亲有关于北伐的论断,他便是溜须拍马,表现出一副“我也是这样想的”的表情来,故而长此以往,便得到了赵昚的青睐……

转眼州县试过去,乾道七年的三月间来临,头上那位老头也越发安静起来,朝野之中一片祥和,貌似四海升平,举国无忧……

赵昚没有立老二赵恺为储,而是加封他为“保寒军节度使”,封地在婺州义乌。可是大家都知道,节度使一般不赴本州府治理政事,而成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授予宗室、外戚、少数民族首领和文武大臣,对武将更是晋升的“极致”,礼遇优厚。

这是你自找的采集的爽不爽?给你提示了会给随机内容!居然还采集!

刘涣谈论了许多,譬如武器、人才、军饷、战略等等等等……可每一条,都是依据而今大宋朝的客观条件而得,每一条都是能够做到的。

“文章,那小子写的么?是他托你呈来?其所作何事?”

最重要的是,他讲了最后一条——要想“班子强”,在于“班长强”,把赵昚比喻成最大的“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