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yfrr.cn
字:
关灯 护眼
一帆文学网 > 南宋日记 > 第五十四章 文章又到临安府

第五十四章 文章又到临安府

赵昚便迟迟拖延立储君一事,犹豫不决。就中,他也曾考察过二位儿子,但到底是怎样考察的,也不得而知。

他写了一篇文章,拟题“北伐论”。

“好字……好……”

赵昚静静地读了许久,可苦了赵汝愚,问也不是,不问也不是,到底如何,真是君心难测……

遥想曾几何时,张峻曾言及“北伐”、辛弃疾曾言及“北伐”,但都是一腔热血,就中没有多少论断是经得起推敲的,故而他没有采用,除去时局不论,这也是原因之一……

夜深了,侥幸存活下来的狗与少年,全都进入了梦乡。

“咦,何必惶恐,索性近日无事,让朕猜猜吧。朕想,子直所来,莫不是鹅湖山建学一事?”

“陛下圣明,此番却是和鹅湖山建学有干系呢。”

可如此一来,赵昚的次子和三子也就有了机会了。但这机会对于老三赵惇而言,按理也是微乎其微的。毕竟皇位是传长不传幼的,他头上的大哥死了,可还有二哥。

前些时日,赵昚读了刘涣的诗文,读了他的“铅山论”,仿佛心中的热血开始沸腾,好不容易又随着时间淡了一些的时候,又见得刘涣童子试的一首小诗。

这等消息应该早已传到了藩邸宫中,可那老三是毫不见动静,仍是一如既往的冷淡。

赵昚是什么人?吃过的苦,受过的磨难,历经的艰辛,岂是他赵惇一个小伙子能够比拟的,赵昚愤慨地回答了老三的话,大抵是说,“哼!长胡子,正好显得你老成稳重,胡子白了,你去买什么染药,有个逑用!”

其小儿子便是赵惇,绍兴十七年九月间生的人,而今不过二十四五岁,正是人生最美的青少年时期。

后面还有一个“字”没有说出来,赵昚便愣住了,因为他看到了“北伐论”三个字。

他这话的意思最明不过了,本意是在埋怨,埋怨父亲赵昚,他赵惇都这般年纪了,老头子却不对他谈立储的事情。好想以此敲山震虎,提醒老爹。

这不,赵惇去前年曾对老爹赵昚说了一段怪话,大抵意思是说,“老爹你不知道啊,儿子我近日发现,自己的胡子居然都白了,哎,真是岁月不饶人。于是无奈之下,儿子只得叫人去给我买些染胡子的药来用用了”。

“臣不敢!”

为了能使自己的北伐论被赵昚读到,他要贿赂一个能搭桥的人,那人便是赵汝愚;为了能贿赂赵汝愚,他需要一件另类且能打动人心的礼物,所以他叫黑娃偷狗,偷的是铅山主簿家的狗……

一是有北伐之君,而无恢复之臣;这里既分析了原因,又夸赞了赵昚一把,同时哀叹了泱泱大宋,实在是有些讽刺。二是战将分歧、兵将不和;三是贸然行事、名急于求成;四是军民堕落,北上恢复之情绪没有完全调动起来;五是兵器的问题、粮草的问题、经济支撑的问题;六是战略战法的问题,这里刘涣细细数出了许多条,每一条都刺痛赵昚的心……

果然,便在赵昚郁闷之时,著作郎赵汝愚携刘涣的文章来了……

“算了,还是你讲吧,孤家且猜得对与不对,你都是要往对的方向去敷衍,毫无意思。”

“客套谦逊之话,且放一边吧,说正事!”

婆娑的树梢又被打湿,花儿落了一地,天公今日不作美,连采蜜的仙子们都不见了踪迹……

呵!这一切老三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身居藩邸宫的他开始得意起来,暗想老爹到底是看重了自己。

“哼!这个刘涣,好大的口气,呈上来,融朕瞧瞧……”

赵汝愚把文章呈上,等赵昚一打开,见是满篇行草字迹,风流而洒脱,刚劲而有力,仿佛不是一篇文章,而是一个手持利剑的将军,在阵仗之中穿行,所到之处,一片肃杀!

还隐晦地指出,而今朝野万万动荡不得,宁愿不作为,也不要乱作为,只有韬光养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到时候雷霆一击,势必在三至五年之间成功,若发展得好,再不犯“岳武穆”那等冤案错误,成功的时间还会提前,或许三年之间便能成功……

“宁愿不作为,也不要乱作为”,这是什么意思,赵昚会不知道么?

雨停了,天就晴朗起来,可惜已到了黄昏时刻.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话当真是如雷贯耳,他赵昚深深地记住了……

诗虽小,但分量却是极重的。特别是对他这个有野心的人来讲。

“是,臣此番前来,是为鹅湖山刘涣呈一篇文章而来!”

不过,这一切都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老爹赵昚好像迟迟没有跟他讲立储的事情,他等着等着的,心底不痛快起来。

可他清楚,而今泱泱大宋朝,再也经不起这等折腾了。站在历史的狂澜上,他想作为,他想发光发热……

他讲了大宋是华夏正统,是千百年来炎黄文化的精髓传承者,金人是蛮夷,是达虏,没有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制度,不可能征服得了大宋;

“陛下圣明,一观微臣神情,果然一针见血。臣今日所来,确有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