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竺一直在大门内侧那里等着,也早就有人向糜竺回报说糜贞带着陆仁回来了。因此这会儿糜竺迎出了门来,但还没等糜竺先见礼,陆仁就先向糜竺长揖一礼道:“陆仁因有急事,一时心急之下冲撞出门,因而惊扰到别驾,罪莫大焉!现来赔罪,还望别驾原谅。”
转眼便是数日之后。
“原来是这样?那史料上关于蔡琰身世的另一种推断是对的啊……”
然后到公元195年与196年之间,李傕和郭汜开始自相残杀,汉献帝趁机逃出长安,一路奔逃向洛阳。逃到半路的时候,杨奉因为想抢夺汉献帝,自己又实力偏弱,就大肆的招揽山野亡命之徒充当兵源,甚至还向匈奴借兵,一路边掳掠边追赶汉献帝。而陈留距离洛阳并不算远,相比起当时已经残破不堪的洛阳也要富庶上许多,自然会成为那些掠夺者的掠夺目标,蔡琰很有可能是在这个时候才被乱军掳走的,年龄上也较为吻合。(注1)
糜贞见陆仁一时失神,看那样子又好像是在回想着什么,略一思索就隐约的明白了点什么,于是便向陆仁问道:“陆先生你应该认识昭姬吧?”
糜竺会意的也望了眼糜贞,而糜贞见糜竺望向自己,回以了一个既自得又狡黠的鬼脸。一时间糜竺有些哭笑不得,只能是同样无奈的笑了笑,亦向陆仁低声道:“莫说是陆先生,就算是在下身为长兄,很多时候都拿自家小妹毫无办法。”
糜贞当然不知道陆仁的心中所想,只是在那里自顾自的摇头叹息,心中觉得很可惜。其实这会儿的蔡琰还不能算是什么当时的名士,但总归是一介名人。不说是金字招牌,银字招牌却还是算得上的。没办法和蔡琰拉上什么关系,糜贞自然会觉得很可惜。这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好比一家大公司找到了一个小龙套来打广告,本来还以为这个小龙套和某个大明星是好朋友,想利用这点关系把大明星也拉过来打广告,却不料这个小龙套说“我在她那里就是个不起眼的龙套,她跟本不认得我”。可惜合约已经签了,你还能拿这个小龙套怎么样?又能让这个小龙套去怎么样?
糜竺是精明的生意人出身,又哪里会不明白这其中的好处?且不论他其实并不知道陆仁冲出去的真正原因,但至少他知道陆仁这么做,其实是给足了他面子,又哪里会不顺着台阶下?因此糜竺马上就搀扶住了陆仁,用周遭的人都听得到的声音,顺着陆仁的话道:“看来陆先生是确有急事才会如此匆忙的冲撞出去,都来不及着人向我知会一声。还好还好,未曾生出什么变故便是好事。”
这一日的午后,陆仁正在教挑选出来的几个男女乐伎演奏《凤歌青天》,看看大家都累了就停下来休息一下,糜贞这时却突然在陆仁的身边冒了出来,笑盈盈的向陆仁道:“陆先生,小女子想请陆先生去酒肆小饮数杯,陆先生肯赏脸吗?”
————————————————————
“啊……”糜贞歪着头想了想,最后也只能向陆仁笑着摇了摇头。
只不过陆仁在穿越之后一直在担心自己跑路大计的事,对这些风花雪月的事一直都顾不上,所以就没有去打听过这方面的事,因此在糜贞提及蔡琰时,也就习惯性的认为蔡琰是人在长安。而此刻听糜贞说蔡琰人在陈留,陆仁的脑子里居然闪过了想去见一见这位女名人的念头。
之后到公元192年,蔡邕因为哭董卓一事死于狱中,随后李傕、郭汜取用贾诩的策略杀回长安,引发李郭之乱,人们一般便认为蔡琰是在这时被趁火打劫的匈奴掳走。可是从蔡琰的年纪上来算,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蔡琰回到中原时是明确记载的三十五岁,那反算回去,于李郭长安之乱时,蔡琰的年纪是35-(208-192)的19岁。而蔡琰被掳走时,同样有可靠史料明确记载着当时蔡琰是二十三岁。那23-19,这在时间上相差了四年,就算把古人虚岁的习惯算进去,最起码也相差了三年。
因此学术界提出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以蔡邕的聪明才智,以及其一生仕途的坎坷际遇,没理由会看不出董卓只会给蔡邕带来灾祸,而蔡邕在被董卓强征到洛阳为官之前,蔡邕已经带着家人从吴地回到了老家陈留,所以自知难免于祸的蔡邕,为求不祸及家人,极有可能像当时同在董卓手下当官的曹操那样,并没有把家人带在身边,而是自己孤身一人去了洛阳。
俩大老爷们对视一笑,各自摇头。糜贞则在一旁捂嘴偷笑。